|
$ B2 P! Z+ g) E1 E4 ^
# y4 q+ i1 `& V' U/ ^6 d
一片茶叶承载的信仰 澜沧景迈布朗山寨 景迈大坪掌古茶园 " x# e$ H5 ?4 C. V/ h ~
/ J6 |: c( ~+ l# @' h5 B
当你把目光投向祖国西南边陲,沿着从茶马古道传来的马帮铃声,你会被一块绿意葱茏的地方深深吸引,这就是普洱——一座茶林里长出的城市,一方流淌着七彩旋律的大地。这里,我以一个普洱人的视角,从“一片叶”、“一座山”、“一条道”说起,讲一讲人与茶的故事。
2 s! h( @1 X: ^9 i% j5 g' _0 O2 M# E5 w4 p0 G- z, J' D% }, h
: T( j, o# H3 `! R% ?- u
一片叶承载的和谐家园! m0 l! J/ V# R
* a& O( H7 [# y
* ~( F. }/ G' k2 @- J 唐代陆羽的《茶经》,开宗之句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指出了茶树起源于南方。但这里所指的南方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没有消除人们长久以来追寻这片奇妙树叶源头的疑问——茶叶究竟起源在哪里?
5 _& }% V6 W" e8 }) U& j! p% P3 w# e& ~4 b( {
+ w# P z7 v+ x! }2 F0 i- u
普洱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怀金孕宝,分布着16个自然保护区,拥有占全国近13的物种,森林覆盖率高达近70%。碧波万顷的森林、沁人心脾的空气和四季如春的气候,造就了全球北回归线上的最大绿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宝地。
: s' O" \9 G3 {$ B E
# w. y: n9 B1 ?0 q0 `% F- }! E/ K# S% O/ ~
早在1800多年前,普洱的先辈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茶、制作茶、饮用茶、经营茶。如今,在茫茫的原始森林中,仍然生长着近120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和18万亩栽培型古茶园;至今存留着有3540万年历史的宽叶木兰化石和中华木兰化石,生长着2700余年的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王。普洱不但茶树类型齐全,而且构建了从野生型茶树到人工栽培型茶树,一系列完整的人类发现、利用和驯化茶树的文明序列。! O% S$ m% W5 |2 J' M9 ]: d
+ E" z" D* e( O
* k. K8 u3 I- T7 o; [! N 2013年5月,国际茶叶委员会正式授予普洱“世界茶源”称号,标志着普洱作为世界茶源的地位得到了全球公认,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茶叶的国家。至此,我可以自豪地对陆羽《茶经》开宗之句作出新的诠释: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源自云南普洱。
9 Q. G% l3 x# {
8 _! }' R9 i- @6 n2 E' p" x: L0 K8 s! N" p8 {" [- m& E! }* B2 z
南方嘉木之所以美,源于南方水土之美,是天地万物之精灵,是自然美之荟萃,乃天地自然对世人的恩泽和赐予。它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被当做一味解毒的药方。正是这片小小的树叶,在历史长河中延伸出了一串“衣食万户,润泽世人”的长长的产业之链。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进入欧洲,走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明。无论是作为重要产业和出口商品,还是进入宫廷,成为品饮时尚的金枝玉叶,抑或被放在马背上驮向东西南北,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这片树叶的奇妙就在于,它既可远离尘嚣,与世无争,也可规模种植,造福人类;它可高端奢华,常人难以企及,也可寻常普通,人人得而饮之;既可阳春白雪,进入文化殿堂,又可下里巴人,成为市井文化的一部分;既可独自品饮,涵养“清、廉、美、静、俭、洁”等品性,也可用于待客敬客,增进友谊,促进和谐。在我看来,茶的“和、合”本质,正好契合了国人所追求的大美和谐、天人合一的精神信仰。. S9 r4 I/ }3 H0 G8 b+ n' M+ j9 }
0 f& T" c; P+ s! l
$ q7 a+ H Z6 d9 `; S" H 普洱是多民族聚居的美丽家园,26个民族,14个世居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保存了最好的生态环境。茶是大自然的精灵,在这个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人们把对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追求和坚守,鲜明地体现在人与茶的关系上。从古至今,普洱茶的兴衰也始终围绕着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谐共生等世界性的大主题。明朝,为了民族和睦、安民固边,政府曾鼓励边地各民族发展茶叶,开辟茶园,扩大种植,从而安抚了一方人民,守住了一方疆土,使之成为功不可没的绿色长城。清代,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建茶山。乾隆盛世,普洱茶走向鼎盛,走向世界。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连续举办了十三届中国普洱茶节,以茶为媒,广交天下,向世人展示了普洱茶的魅力和普洱人的价值追求。
" y' |4 o' I( e5 B6 r! Y0 ` X7 }! x* a b2 u$ B4 M }+ M. q4 I
+ E4 j- `& O: N( J6 H" f, r: ^' X 纵观历史,茶凝聚了普洱各族人民的共同智慧和荣耀,承载着亲如一家的归认感,体现着普洱对世界的贡献和价值,是普洱人与天地对话的共同钥匙。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所说,普洱是能够最全面展示民族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家庭和谐、与外来人和谐、对天地敬畏的地方,能够生动形象地说明中国人最深沉的追求;普洱茶与文化紧密联系,每片茶叶都饱含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可以说,在普洱,人如茶,茶如人。“越陈越香”不仅仅是普洱茶的特质,更是我们所追求的超凡脱俗、从容不迫、风轻云淡的生命气质。. T: t8 c; }: G5 R9 Q# ]
; x$ s% t. S2 O) f% G+ Y
6 U- {3 m4 A. }6 d6 _- R, ~2 W一座山演绎的美丽故事
8 r1 |# |+ u4 g5 o! @$ T# v/ u1 L) Z4 n4 \$ x, Q" O9 A5 r
& ^8 R- I* N, g3 I 普洱景迈山茶山,已有近2000年的种茶历史。2003年8月,中国科学院项目研究指出: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集生物、文化、生态、人文旅游和艺术宝库于一身,具有重大的科学、景观、文化和生产应用价值,是重要的自然和人文遗产,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日本茶叶专家松下智和八木洋行先生称景迈山为“人类茶文化史上的奇迹”、“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在景迈山的丛林深处,少数民族村庄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错落有致,古朴典雅,与这里美丽的山水和千年万亩古茶林交相呼应。这里各族人民家家种茶,户户饮茶,人茶相依,伴茶而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来到景迈山,对这片天地人合一的古茶园发出了“天赐普洱”的赞叹!
/ P6 a7 N+ a" @/ ^7 g. x# o3 Y& W+ Q. S4 `, g- e
, H" A( Z& J8 Y0 k
在布朗人的古歌中清晰地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先祖帕哎冷率领人们来到美丽的布朗山,带领部族栽种茶树,将这里的山岭变成了望不到边的大茶园。帕哎冷将遗训写在经书上:“我要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遭灾害死光;我要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你们也会吃光用完。就给你们留下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一定要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茶树。”
4 e) W# R1 T+ o# g, p4 f" k! m
5 c4 {, P# {+ j; z; f' D S/ j/ X8 V
景迈山上的布朗人遵循祖训,将茶树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来敬重、供奉、继承。千百年来,每年4月布朗族都要举办“山龛节”,举行祭茶祖活动,向千年古茶树顶礼膜拜,祈求茶祖保佑人们幸福吉祥,代代相传。时光荏苒,历经千年的沧桑,茶已经完全融入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无茶不成事”。无论是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还是岁时节令,都要用茶来表达心意。小小一片树叶,饱含了人们的喜怒哀乐,人塑造了茶,茶塑造了人,二者融为一体,茶就是人们的一切!
' s% j: \0 R& G- c0 S# H( Q. e7 K% X4 @# N
) Q7 S, V3 h7 w |7 T5 d8 \ 景迈山的茶叶集“和、大、贵、美”的气质为一身,很早就被马帮驮到世界各地。在元代,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明代以来,这里的茶叶就成为皇室贡品;1950年布朗族头人赴京参加国庆观礼时,将景迈山古茶献给了毛泽东主席;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论坛大会上,景迈山古茶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元首。* ]8 `0 {8 U _+ K" k; V
. b2 v" q6 }% ~- c# U6 t+ a) [0 t* {0 J! z0 t
徜徉在生机盎然的古茶园里,品味着千年古茶,我们不禁感慨万千:正是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寄托,以及对绿色家园的生死守望,才使得这份普洱先民留给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天空下熠熠生辉。
. _! v* V- C3 e5 i" s" C
; Y- E+ u+ I& z' z& {0 w
) w2 a9 F" ?, W+ n+ r 如今,景迈古茶园与茶文化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景迈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我们正致力挖掘茶祖历史文化,全力推动景迈山古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希望以此填补世界文化遗产中没有茶文化的空缺和遗憾,为保护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 F6 Y0 {" D) u" y9 d* [
( s8 G) u+ P P& L* u# F/ A) l* x
9 _8 C3 ?% M; D7 }古道书写人文传奇) J% B0 q6 T. c. l) x+ ?5 W
) G: D4 ~# N2 r
, y' _8 l5 @! f% ^ 说到普洱茶文化,我会想起茶马古道,想起曾经的马帮驮着这些神奇的树叶,“一路挥鞭,马蹄把石板洞穿;一路吆喝,情歌把群山唱醉”,想到他们面对“风霜雨雪的考验,高山大河的阻挡,当成一壶好酒来饮”,面对“野兽毒虫的侵袭,土匪强盗的威胁,当作一碟小菜来尝”的壮志豪情。正是四通八达的茶马古道和一代又一代用双脚丈量大地的赶马人,将这些神奇的树叶送到了外面的世界,演绎了人与茶的生死传奇。
! p' k; [) }, f; L. l
5 X/ D2 A+ J) J# w1 V2 B( ^3 z" i G% T& p
大家知道,普洱茶始于东汉、兴于唐宋、定型于明、繁荣于清。三百多年前,普洱府奉诏贡茶,使普洱茶“享誉京华”。至今留存于北京故宫的“万寿龙团”普洱茶,在经历了岁月的尘埃和命运的沧桑后,依然保持着至尊无上的王者风范。至明清时期,从普洱起源,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一条经昆明到北京;一条经西藏到尼泊尔等国;一条经越南转至欧洲;一条过孟连到缅甸;一条过勐腊至老挝。这五条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大通道,与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一样声名远扬。茶马古道是一座民族团结的友谊金桥,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是一条开放包容的繁荣之道。
# H0 T" @8 p4 _6 U6 i$ V% J" k
9 i* s+ e1 a' O
4 ?( K( a' N% N$ U# } 在普洱,茶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融入人们的灵魂,茶是普洱的根,是普洱的魂,是普洱的生命,承载着普洱人民“大美和谐,天地人和”的信仰。+ J# a0 I3 E, m/ m6 d& p
2 I! N) |+ C% ?) {$ s, L3 L
9 o) X0 ^! ?+ R$ U( f* ^" N# Y8 ` 当前,我们正积极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追求绿色、生态、惠民的GDP,不要带血、污染、低效益的GDP——这正是基于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精神家园坚守的深刻认识,是对普洱历史人文底蕴和精神信仰的自觉呼应与继承。
3 Y7 Q0 c, p- M
! ~8 g3 S, ~4 E1 z+ D& p4 W: v% r) v0 [ d
一个国家需要信仰,一个民族更需要信仰。大力弘扬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茶之源、道之始”的普洱,我们将努力讲好中国茶故事,传播好中国茶文化,让这片叶更加枝繁茂盛、让这座山更加美丽动人、让这条道更加繁荣昌盛。
2 }( x; o3 |+ a A; G) o# N2 v
( l r4 N E+ ~
8 }# S( e+ a7 w3 u `
0 K. t g% i2 A* F8 t) Q |
|